【推荐】中国古代金器大赏——明清(上)-金器一般买多少钱
明清处于皇权时代的后期,整体社会发展趋于保守。在金器的制作方面,金器与玉石相结合的镶嵌工艺盛行,造型愈趋多样化,纹饰繁缛富丽,多为象征高贵和权势的龙凤图案,风格越来越奢华浓艳,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金壶通高24.2厘米,口径8.6厘米,壁厚0.1厘米。重919克。椭圆垂腹,侈口卷沿,方状流,流口设一方形翻盖板,以衔环小提梁套接盖缘与壶鋬,底外壁中间刻有“重贰拾四两五钱捌分”8字楷书铭文。
(明代金壶,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盆高7.5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28厘米,重1700.2克,圆唇内叠,折平沿,敞口浅腹,平底,素面。
(明代金盆,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盖鎏金银托青花龙纹瓷鍾,由瓷鐘、金鐘盖和银鎏金托盘组成(高足碗按此记载应为“瓷鐘”),被考古界堪称罕见的国宝重器!
(明代金盖鎏金银托青花龙纹瓷鍾,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青花龙纹高足碗”(瓷鍾)出自墓主棺床上的北端中部,出土时覆置;紧邻其左侧的是1件金锺盖,出土时仰置;另有1件微侧置的银鎏金托盏位于二者的北侧。出土时,“碗”(瓷鍾)、盖完整,托盏局部残,将三者套装,正好合适。显而易见,这是一套由“碗”(瓷鍾)、盖、盏组合而成的器物。它原置于墓主的椁内(墓主为一椁一棺),后因棺椁向左侧(东侧)塌朽,才使之翻动而分离。
(明代金盖鎏金银托青花龙纹瓷鍾,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匕全长26厘米,身宽4.1厘米,柄末宽1厘米,厚0.3厘米。重94.2克。匕身舌形,柄身圆形,弯曲,柄末尖端方形。锉有7道弦纹(竹节纹)。素面。柄末的背面刻铭一竖行“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伍色金贰两伍钱”20字铭文。
(明代金匕、箸,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箸长24厘米,柄末径0.5厘米,箸尖0.35厘米。重92.4克。两柄面上各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造捌成五色金壹两贰钱伍分”22字铭文。
(明代金匕、箸,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件封册,铜质髹金,是王妃魏氏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被册封为王妃的任命文书。每板长23、宽9.1、厚0.4厘米,重1839.8克,由两块等大的长方形鎏金银板扣合而成,板内铸有册文88字:“纬宣德八年岁次癸丑七月壬子朔,越三日甲寅,皇帝制曰:‘朕惟太祖高皇帝之制封建诸王,必选贤女为之配朕弟梁王。年已长成,尔魏氏乃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今特援以金册立为梁王妃,尔尚谨遵妇道内助家邦敬哉。’”封册极少随葬在墓中,而王妃的封册,在此前已发掘的明代亲王墓中从未出土过,此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件亲王妃封册实物。
(明代鎏金梁王妃银封册,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件金累丝镶宝石云龙纹带由24件金花丝镶宝石带銙和两件金带扣及1件脱落的金插销组成,共重641.9克。该带“排方”9件、“小方”4件,较制定多2件。全带共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东陵石、长石等宝石84颗。其中祖母绿、猫眼、红宝石、蓝宝石等十分贵重,仅祖母绿,明代就折价四百换(即一两祖母绿换换黄金四百两)。
(明代金累丝镶宝石云龙纹带,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所谓“花丝”是制作玲珑剔透的金器工艺技法,有累、掐、攒、盘、编、织等。秦汉时期已有掐丝技术,它是将纤细的金丝掐制成各种纹样。累丝是用金丝曲折堆累然后焊接成玲珑剔透的造型。攒(焊),是用焊接将制成的纹样连缀成完整的首饰。
金牌钱体大而薄,圜体菱形穿,正面分别依穿、钱缘之形各刻一周两列连珠弦纹。这些钱为垫尸之用,均系用整块金板剪裁,穿系錾凿而成。
(明代金牌钱,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云形头金钩2对4件,重18.7-19克。勾头呈如意云形,正面錾刻(冲压)出凸起的如意云纹及麻点纹,上有三组呈“品”字形分布的小穿孔,云尖及两侧各有一组,每组2孔。据其形制,对照《明会典·亲王冠服》记载,它们应是钉缀在亲王衮冕服“蔽膝”上的附件。
(明代云形头金钩,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锭长13厘米, 宽9.8厘米,1937克,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 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 铭文。永乐十七年( 1419 ), 正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归来之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具体时间是141 7 年5 月至141 9 年8 月,可以确定,该金锭就是郑和宝船用所买的一批黄金在返回途中制作的。由于明朝亲王婚礼有朝廷赏赐“定亲礼物”金锭五十两的制度, 因此这件由郑和带回存于内库的金锭后来就赏赐给了梁庄王。
(明代金锭,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是非常特殊的一次, 一是苏禄东国酋长巴都葛叭答剌( 巴都葛叭答刺后在中国逝世, 明朝以王礼葬之)、苏禄西国酋长麻哈剌葛马丁等率三百四十余人回访中国。二是诸番献珍禽异兽。后者在郑和所撰《娄东刘家港天妇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和《天妃之神灵应记》碑中都予以特别强调。该金锭铭文的发现不仅为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朝贡贸易补充了宝贵的材料, 而且为证实梁庄王墓中的珠宝是郑和下西洋的产物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这件金质圆环内镂空出一个展翅大鹏金翅鸟神像。神像为日轮环绕,头戴宝冠,鹰嘴猴面,双眉之间还有第三只眼睛。神像腰间缠有1条蛇,嘴、手、爪同时控制着2条龙。足踏于双蛇身上。大鹏金翅鸟为密宗里迦楼罗(Garuda)的意译,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是密教五方佛当中北方羯摩不空成就佛(Amogha-siddhi)的坐骑,寓意法王摄引一切,众生都会皈依。
(明代金翅鸟神像,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字音吽,为梵文种子字,种子字,又作种字,是指密教中,表示佛、菩萨等诸尊所说真言之梵字。含有引生、摄持之义。之所以称之为种子字乃因其具有“自一字可生多字,多字复可赅摄于一字”之意。
(明代金种子字,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金刚曼陀罗是藏传佛教时轮金刚乘的标志。它由日轮、3符、7字组成金刚咒,又称“十相自在”,即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叶自在、解自在、受生自在、自愿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法自在,意在消灾辟邪。
(明代金时轮金刚咒牌,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为四股式金刚杵。金刚杵是古印度兵器伐折罗的意译,一般为五股,后为密宗法器,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烦恼,除恶魔。密教数珠上的“记捻”一般坠以各种宝石、黄金坠饰,高等级的数珠常以金刚杵为坠饰。
(明代金刚杵,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串佛珠由29件金质曼荼罗镶嵌木质佛珠组成,分为“二珠饰”佛头1个(珠2颗)和数珠27颗。每件金曼荼罗的两个顶面均铭铸一周7字或10字梵体阳文,铭文均为蓝扎体梵文咒语发语词和“唵嘛呢叭弥吽”(意为莲花里的如意宝),这串佛珠的金曼荼罗便属于“法曼荼罗”。
(明代金曼荼罗镶木佛珠,湖北省钟祥梁庄王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注1:文中照片均为作者拍摄。
注2:文字内容参考展览说明及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