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历史上的逆天文物,震撼!(三)-战国蜻蜓眼多少钱
#历史开讲#
01
独孤信煤精印
独孤信是北周名臣,隋文帝杨坚的岳父。
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有的因棱角磨损,只有1.8或1.9厘米)。通体高4.5厘米、宽4.35厘米。重75.7克。因年久侵蚀,印体表层已有多道横向裂纹。印面局部剥落,棱角略有残损,但基本保存完好。
印章质地为煤精石,纵横各呈八棱多面体,共有二十六个印面,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八个,三角形印面八个。在十八个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个印面镌刻印文。
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国之印”、“独孤信白书”、“信白牋”、“信启事”及“耶敕”、“令”、“密”。印文为阴文楷书。
02
壹|河南省博物院 |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逆天之处:雕刻技艺 / 上色技巧
这对“萝卜白菜”已有300年历史,是乾隆年间用象牙雕刻而成,如今依然鲜嫩如新,让人垂涎欲滴。
但说起这俩瑰宝的来历,可谓是误打误撞。根据官方资料,七十年代,河南省博物院为了扩大馆藏,在全省征集文物,博物院花了800块钱从当地农民手里收购了这对“萝卜白菜”。
萝卜白菜上都趴着一只大肚蝈蝈,其腿上的绒毛清晰可见。白菜的叶脉也是脉络分明,白菜叶上还点缀着漂亮的小野花、和一只红色小瓢虫。
『上色技巧』:由于象牙的密度比较大,想要着色十分困难,这两件“清朝”时雕刻的萝卜和白菜如真的一样,并且直至今日光鲜依旧,丝毫没有褪色,令人难以想象。
现今即使有人勉强给象牙着上色,可过了三五年之后也会慢慢褪去,如今手艺人和制作工艺已成失传。
03
南宋曜变天目茶盏
考古学家发现,在宋代建窑遗址附近找到数以十万计的瓷器残片,疑似都是烧制曜变时留下的失败品。
古代的耀变天目世上仅存三件半,国内仅有半件,另外三件在日本。
国内现存的半只南宋曜变天目茶盏;口径12.5厘米,高6.8厘米,底径4.2厘。
很多小伙伴说看到过耀变天目,但实际上现代的耀变天目和古代的耀变天目在制作工艺手法上根本不同!
现在大家在很多古玩行看到的曜变(比如福州),仅仅属于形似的工艺品,现待工匠也尽量去接近,但本质还是很大区别的,曜变的研究还没搞清楚,仍属于可遇不可求。
曜变天目都有反光膜,古代的是做出一层反光膜是铁结晶膜,是铁、锰等釉料,而当代的是用重金属做的,属于金属成色,铅锡之类的,这是最大的差异。其次古代窑洞采用的是柴烧,无法精确控制温度;现代基本以电烧为主,温度好控制。
世上仅存的三件半【耀变天目】
04
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穿皮鞋起于汉代。这是瞎说。
明明是战国。此为战国时期皮鞋一只。
05
湖北省博物馆 金弹簧 战国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墓中出土了20个木陀金弹簧器。
弹簧由黄金与铅锡合金制成,质地较软,虽有弹簧外形,但实际并无弹性,用途至今不明 。
06
蜻蜓眼琉璃珠(组图鉴赏)
战汉琉璃珠蜻蜓眼一组大英博物馆藏
春秋末期,眼纹玻璃珠串,山西博物院藏
战汉蜻蜓眼琉璃珠大英博物馆藏
战汉陶胎琉璃珠蜻蜓眼大英博物馆藏
战国陶胎蜻蜓眼琉璃珠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眼纹玻璃珠荆州博物馆藏
战国陶胎蜻蜓眼法国巴黎美术馆藏
战国陶胎蜻蜓眼法国巴黎美术馆藏
战国陶胎蜻蜓眼法国巴黎美术馆藏
战国陶胎蜻蜓眼琉璃珠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战国陶胎蜻蜓眼法国巴黎美术馆藏
战国陶胎蜻蜓眼法国巴黎美术馆藏
战国,眼纹玻璃珠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蜻蜓眼玻璃珠河南徐家岭楚墓出土
战汉琉璃珠蜻蜓眼大英博物馆藏
战国三十眼琉璃珠长沙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战国陶胎蜻蜓眼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江陵九店出土战国“蜻蜓眼”式料管
战国蜻蜓眼琉璃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战汉绞胎琉璃珠大英博物馆藏
西汉几何线间隔蜻蜓眼玻璃珠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秦汉新疆地区琉璃俑珠(正面)大英博物馆藏
秦汉新疆地区琉璃俑珠(背面)大英博物馆藏
秦汉新疆地区琉璃俑珠(侧面)大英博物馆藏
战国嵌绞丝玉环镶蜻蜓眼铜镜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嵌绞丝玉环镶蜻蜓眼铜镜(局部1)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